本帖最后由 amyvivianjane 于 2012-1-24 21:24 编辑
amyvivianjane 发表于 2012-1-24 18:19
9月5日的文章(一) 青春歌謠時代的開始
舟木一夫と青春歌謡の時代(2) 「健全」なロマン主義
9月5日的文章(二) 青春歌謠時代的結束與「青春的終焉」
舟木一夫と青春歌謡の時代(2) 「健全」なロマン主義
舟木一夫與青春歌謠時代(2) 「健全」的浪漫主義
有人把戰後(日本所謂「大東亞戰爭」戰敗後)稱為「第二開國」。(同時也把經濟全球化的現代稱為「第三開國」) 當然,所謂的「第一開國」就是明治維新。日本的近代史也可說是戰爭的歷史,明治27年(西元1894年)的日清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首次擊敗了亞洲的中心大國清國。這代表著日本現代化的成功,讓世界深刻了解到年輕的日本已然成為亞洲現代化的首領。
國族主義正昂揚,而文學上則是浪漫主以的時代來臨。年輕的北村透谷、島崎藤村、与謝野鉄幹・晶子等作家的崛起都是圍繞著日清戰爭前後這段時期。歐洲自從先驅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年)以來,青春這個主題一直離不開浪漫主義。根據三浦雅士的《青春の終焉》一書,在日本「青年」、「青春」這些詞彙的普及也是從明治20年代開始,那時正是日本資本主義與國族主義攜手共進的成長期、文學上的浪漫主義時代。
不過說到戰後的文學,那時已經不是樸素的浪漫主義時代了。因為在政治(戰爭、敗戰、戰後的革命與反體制運動的挫折等)上殘酷地受了傷的緣故。我的想法是,明治時代的日清戰爭後的激昂與戰後的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激昂是相對應的,而浪漫主義文學的角色在大眾文化的世界裡就由「青春歌謠」來扮演。
接著寫下去,在日清戰爭十年後的日俄戰爭後,日本資本主義邁入以重工業為中心的時代,同時激烈的資本主義發達帶來的社會惡(無慈悲的利己主義、可怕的貧富差距等等) 也逐漸暴露出來了。多感純情的青年們被這些「惡」所侵害,上回提到的「學生=遲滯期小說」就是在此時期大量的被創作出來。
遲滯期伴隨著一種「想要永遠處在遲滯期的狀態下、不想沾染社會的惡、不想變髒」的對社會的嫌惡、忌諱。例如夏目漱石《それから(然後)》的主角代助,就是設定為一名不想沾染企業家父親的「惡」而一心想停留在遲滯期狀態的青年。他的遲滯期並不是準備踏入社會的過渡期,而是意識上、思想上地拒絕這個社會,可以說是成為社會的邊緣人。這樣的青年在浪漫主義的時代是不存在的。
----------------
昭和41年(1966年),橋幸夫的「霧氷」奪得唱片大賞,舟木一夫的「絶唱」也獲得歌唱賞,西郷輝彦的代表曲「星のフラメンコ」的發表也是在這一年。這一年是御三家時代榮光的頂點。不過,「絶唱」已經不是過去的青春讚歌。哀悼著可憐妻子小雪的死,這首「絶唱」說是悼念青春的「輓歌」也一點不為過。
原本人生中被稱為「青春」的時期就很短,歌手和歌迷都免不了成為「成年人」。榮光的華麗樂段也是急速凋落的序曲。
41年(1966年)的紅白歌合戰,ブルー・コメッツ(Blue Comets)出場。有強烈「不良」形象的GS (Group Sound)被NHK這種電視台在全民的節目上認同了。另一方面,這一年森進一以「女のためいき」出道、青江三奈以「恍惚のブルース」出道,代表「演歌」系的抬頭。正是在這時刻,「歌謡曲」逐漸兩極地分化為「Pops」和「演歌」。「歌謡曲」既然已經不復以往,「青春歌謡」也就無法繼續存在了。(順帶一提,如果說「青春歌謡」是清新、抒情系,GS和Pops是快樂、開放系,「演歌」則是似乎是濃厚、人生系吧。)
42年(1967年),舟木推出「絶唱」的續作「夕笛」,西鄉推出「星のフラメンコ」的續作「願い星叶い星」,橋推出一如往常的節奏歌謠「恋のメキシカン・ロック」,在此展現出依循往年的惰性。而這一年的唱片大賞是Blue Comets的「ブルー・シャトー(Blue Chateau )」。
我所認為的「青春歌謠的時代」在昭和42年告終,盡可能地延長也只能算到昭和43年初了。
(日活拍攝的「健全的」青春電影也差不多是到這時結束的。經營不善的日活在昭和44年(1969年)關閉片場,到1971年開始改以色情路線重新開始。並沒有立刻從青春純愛轉變為浪漫色情那樣的關鍵時間點。)
在歌手中象徵著這個終結的也是舟木一夫。舟木在43年(1968年)推出繼「絶唱」「夕笛」之後第三彈的悲戀文藝風作品「残雪」。雖然由自己親手花了心血作詞,但是歌唱的方式和前兩首歌曲完全不一樣了。聲音卡在喉嚨裡、強調出悲壯感的唱法幾乎已經脫離了青春歌謠的唱法了。(激起人們嚮往死亡的晦暗情愫的唱法,更讓人感覺偏向於「演歌」。)
創造了「青春歌謠時代」的鼎盛時期的舟木一夫,同時宣告了「青春歌謠時代」的結束。幾年後,舟木一夫寫下了「僕の歌は死んでしまった(我的歌已死)」,自殺未遂。在和青春歌謠命運與共的悲劇性這一點上,舟木一夫作為象徵青春歌謠時代的歌手更是不在話下。(和「時代精神」命運與共一同消亡,是自古以來英雄的條件。)
昭和37年是西元1962年,昭和42年是1967年。因此,籠統的說法是,青春歌謠的時代也就是1960年代。
還有件重要的事,62年至67年的這個時代,是被1960年的安保鬥爭與70年安保鬥爭兩個政治紛擾之季包夾的一段時期。這裡說的政治是包含革命這種反體制的運動。兩個反體制狂熱盛行的年代之間,青春歌謠呈現了它「健全」的風貌。
政治=革命讓年輕人熱中,也是他們荒廢了原本的生活。1968年後半,全國的「校園」都被「校園紛爭」的熱焰所包圍。(雖然「校園紛爭」的「校園」是大學,但也有延燒到高中。)
上述中我把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與明治時代的日清戰爭對應,那麼,與日俄戰爭對應的國家大事是什麼呢?是70年的萬國博覽會。萬博是將高度成長的完成向世界誇耀的一場展示。不過,完成的同時也是結束。反對日俄戰爭的社會主義者與基督徒提出非戰論、反戰論;一度對於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狂熱的國民也是,對萬博不再表現相同的熱情。和反越戰運動重疊,學園紛爭以來,年輕人反抗與資本主義勾結的國家體制的狂熱依舊蔓延,岡本太郎設計的象徵萬博的「太陽之塔」被戴著寫有「赤軍」字樣的頭盔的男子佔領。就像是《それから》的代助拒絕社會,年輕人開始選擇成為拒絕社會惡的邊緣人,嬉皮風的流行也是在這前後的事情。
然後,青春歌謠中昂揚的「青春」,和青春歌謠一起走向了「終焉」(三浦雅士的書名)。
(關於這個10月20的文章也會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