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歌

日文老歌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0|回复: 2

[音乐话题廊] 音乐剧人才是短板 运营模式跟不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4 00: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乐剧”这个概念被引入中国虽然只有短短十多年,但繁荣的文化需求已经使得音乐剧的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本次论坛上,教育、艺术、文化企业、剧场等各界人士都对音乐剧的未来满怀信心,但他们同时认为,音乐剧人才的短板,是音乐剧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而音乐剧的崛起,也对中国剧场运营模式的同步跟进提出了要求。

  早报见习记者 陈晨

  “音乐剧因其具有通俗性、艺术性、娱乐性、时尚性、观赏性、产业综合性发展潜能,随着当下中国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剧场数量和功能性的日渐成熟,必将成为舞台艺术未来的主流。”昨日,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会长、作曲家王祖皆在“2012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上表示。

  这次论坛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微博)主办,“上海之春”组委会办公室、上海文化剧场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在文化广场举行。昨日的文化广场,云集了内地、港台及日本、英国、俄国等近60名海内外音乐剧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都表达了良好愿景,但也细数了制约中国本土音乐剧发展中的各种短板。

  音乐剧将成舞台剧“主角”

  近年来,随着一部部国外经典名剧的引进及国内原创剧目的登台,音乐剧的发展在全国,尤其是在上海,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良好势头。去年中文版《妈妈咪呀》创下13万人次观看、4500万元的票房纪录。音乐剧这一西方广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已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台湾音乐剧制作人、乐评人杨忠衡表示,在台湾,音乐剧经过了戏剧界和音乐界各自主导的阶段后,今天进入了一种“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状态,如今的音乐剧的做法、观念都已经深入各个艺术领域,音乐剧在今天的台湾已经成为一种“火车头”剧种。

  《白蛇传》、《蝶》等本土音乐剧的制作人李盾则认为:“舞台艺术发展到今天,中国200多个剧种面临死亡,中国的都市已经形成,全球化风潮不断席卷,音乐剧在这个时代必须‘唱主角’。”

  《剧院魅影》、《猫》、《极致百老汇》等经典国外音乐剧的制作人托本·布鲁克曼自2001年就在亚洲开展巡演项目,参与了多部中国音乐剧的制作工作,他说:“如今整个国际都看到亚洲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辉煌的未来,全世界各个音乐剧出品方都期待能够来到中国,与地方开展这方面的合作。”

  本土音乐剧“三步走”战略

  当前国内音乐剧的制作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原版引进的经典音乐剧,二是海外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化(中文版版权购买),三是国内原创音乐剧,这三部分也是当前中国音乐剧产业发展推进的三步进程。虽然目前这三步不是完全独立按部就班分别独立进行,不同的音乐剧团体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不同探索,但总体的大方向正按这样的方式行进着。

  在原版音乐剧引进方面,上海大剧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悲惨世界》、《狮子王》、《歌舞青春》等多部世界名剧来到中国巡演,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法国版《巴黎圣母院》、俄罗斯大型音乐剧《基度山恩仇记》等来自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多元化音乐剧打开了上海观众音乐剧欣赏的视野。原版音乐剧对培养观众对音乐剧的审美和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妈妈咪呀》中文版的成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音乐剧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中文版《猫》的制作人田元介绍说,《妈妈咪呀》和《猫》的制作方式是“完全复制”,即整部剧原样复制西方的剧本、音乐、核心制作人员、舞蹈动作、舞台布景、灯光等元素,由原班制作人马打造中文版。经过了两部戏的经验学习和积累,明年起,亚洲联创预备向“不完全复制”过渡,即取原版的剧本和音乐这两大核心元素,而中方人员参与核心的创作环节,通过这样的制作方式,达到音乐剧人才培养、人才积累的目的。

  田元介绍,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猫》的选角情况——经历过《妈妈咪呀》演出的演员大多数都能够得到此次中文版《猫》的导演乔安的认同,足以说明一部成熟的经典剧作、成熟的制作团队对于本土的人才培养有着非常好的“打磨”作用。

  从1997年就开始着手制作音乐剧的制作人李盾始终着眼于本土故事的音乐剧创作,他创作的《白蛇传》至今演出900多场、《西施》演出600多场。李盾在会上表示,中国已经有许多艺术家在用生命创作音乐剧。虽然在许多人看来,今天本土原创音乐剧还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一些文化上的认同、对于‘真善美’价值观的认同、对于创作者‘真诚’的认同是能够让中国的本土原创音乐剧越走越远的”。

  台前幕后都缺人才

  尽管近年来国内音乐剧演出逐渐增多,但音乐剧的产业发展并未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从创作的角度看,在讲述故事、舞台表现力、本土音乐语汇的发掘和技术水平上,本土音乐剧都有待提高,市场化运作方面也不够成熟;从整个产业看,目前国内音乐剧的人才依然欠缺,相关的人才流动机制有待完善。

  1995年中央音乐学院开设首个音乐剧表导演专业以来,全国目前有23个大中专院校开办了音乐剧专业。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每年能向社会贡献一批音乐剧人才。上海音乐学院的王作欣教授介绍,上海音乐学院开办音乐剧专业即将满十年,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这个行业的前景越来越光明,中国各地的剧团都开始招聘专门的音乐剧演员,外来剧目的引进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演出机会;音乐学院也根据剧团剧组的反馈,不断调整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即便如此,音乐剧在人才方面仍表现出巨大的缺口。去年《妈妈咪呀》中文版演出后,就有观众反馈,尽管舞台非常华丽,但演员功力“不均匀”显而易见,通过演出,可以明显地分辨出演员的“本职工作”——唱歌好的表演不到位、演技真的肢体不协调、舞蹈美的唱歌不动听。对此,中文版《猫》的制作人也表示,在选角过程中,发现了非常出色的歌手和舞者,但其中总有人因表演不尽如人意而遗憾出局。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演员受电视剧、电影的影响,对于塑造一个角色没有一个“长年累月”的概念,而音乐剧本身的特性,要求一部戏要演成千上百场,一个国外的音乐剧演员以一个角色为“职业”,一演就是好几年甚至十年,但国内的演员没有这样的观念和心理准备。

  除了台前的演员,幕后人才也存在紧缺情况——例如《猫》的“舞台监督”这一角色,最终是在台湾找到了既懂表演、导演等戏剧元素,又有识谱读谱的音乐功底,还有团队管理经验的综合人才。此外,在财务、法律等方面的配套人才都处于非常紧缺的状态。

  剧场面临转型挑战

  “音乐剧在上海一定有非常辉煌的未来,但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的困难需要解决,我们近年来常常因为场馆的原因受到阻碍而搁置了准备许久的演出计划。”音乐剧《歌舞青春》、《人鬼情未了》的导演保罗·瓦维克·格里芬在会上表示。

  舞台艺术发展到今天,剧院已经成为整个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纽带,它直接把音乐剧与观众联系起来。《极致百老汇》的制作人托本·布鲁克曼对比了中国和国外的剧场环境,他表示,伦敦、纽约等音乐剧发达的大都市都有数量庞大且各具不同功能的剧院,而在中国,像上海、台北这些文化繁华的大城市剧院也不少,它们装饰得非常豪华但功能性不强,而且没有一个能够长期运营一部专门剧目的剧场。音乐剧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前期投资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近年来,中国掀起了兴建剧院的风潮。据统计,未来3年,全国将有上百家剧院开张。这就对中国的剧场发展方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对此,文化广场节目总监、资深剧院从业者费元洪回应,多年来,中国的剧院与制作方“各自为政”,剧院只作为场地租赁方,依靠票房收入盈利,这对于一个产业发展非常不利。今后文化广场作为主打音乐剧这一演出形式的发展,将对剧场定位做出一系列的转型:从单纯的场地租赁方转向内容买卖方,利用剧场自身优势提供市场、宣传资源;从单纯的依靠票房收入转向多元化盈利,发展企业赞助、场地租赁、政策避税、周边产品开发销售等多方面发扬文化的衍生价值;从单纯的场地提供转向制作单位,结合市场经验,在时机、档期方面把握主动权;从单纯营利性机构转向推广普及的公益机构,发挥国有剧院培养观众熏陶观众的公益责任,提供讲座和培训课程;从单纯剧院实体转向公共文化设施,以开放的态度、服务的精神推动各类文化的共同繁荣。

  另外,专业设备引进和供给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发展中的音乐剧产业“火烧眉毛”的问题。音乐剧的视听效果依赖于高品质音响设备,而国内音响设备的租赁因为演唱会市场行情形成了以“场”为单位的“行规”,这样就大大提升了音乐剧的制作成本,而国外的音乐剧设备租赁都是以“周”、“月”、“季度”为单位。为了适应音乐剧市场的需求,当下也急需国内的设备供应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

发表于 2012-5-24 10: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培养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2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sidouxx 发表于 2012-5-24 10:23
可以培养很多

面临很多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日文老歌论坛 ( 沪ICP备05038666号 )

GMT+8, 2024-9-27 07:15 , Processed in 0.01518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