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歌

日文老歌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88|回复: 22

大家喜欢哪位日本作家的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6 12: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讨论一下.
我读的书不多,比较喜欢三岛由纪夫的作品
相信这个论坛里的各位基本都会日语.
或者是对日本文化倍感兴趣,或有研究的.
一定也读过不少日本作家的书,希望大家来交流交流,推荐推荐.
发表于 2006-9-28 17: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 田中芳树。。。。
发表于 2006-9-28 18: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藤子不二雄.呵呵....
发表于 2006-9-28 2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百合 于 2006-9-28 18:41 发表
藤子不二雄.呵呵....


漫画家也算得?  

不知道编剧 脚本家算不。。
发表于 2006-9-28 23: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百合 于 2006-9-28 18:41 发表
藤子不二雄.呵呵....


严重同意........
发表于 2006-9-29 10: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川端、夏目、村上。
发表于 2006-9-29 11: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语是不会,只能看一些译作。
以前比较摇滚,喜欢大江健三郎、安部公房这类剑走偏锋,孤僻乖张的类型
现在棱角摸圆了,更喜欢看看松本清张、大岗升平这些细腻写实而又感人的风格。
另外这一两年一直很喜欢谷崎润一郎的作品。
由于政治原因,国内基本没有司马辽太郎的译作,十分遗憾。

有一些芥川奖的获奖作品,大都标新立异生猛刺激,看看也还不错。
发表于 2006-9-30 09: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aar 于 2006-9-29 11:52 发表
日语是不会,只能看一些译作。
以前比较摇滚,喜欢大江健三郎、安部公房这类剑走偏锋,孤僻乖张的类型
现在棱角摸圆了,更喜欢看看松本清张、大岗升平这些细腻写实而又感人的风格。
另外这一两年一直很喜欢谷崎 ...




司马辽太郎我初中时看过一些,都是图书馆借的,不太喜欢他的风格。
发表于 2006-10-1 05: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芥川竜之介好多年了呵呵~从初中开始的。

还有大江健三郎,夏目漱石。
发表于 2006-10-7 19: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唉~~了解的太少

呵呵 平时只听歌看漫画和电影 嘿嘿 对文学作品不了解
发表于 2006-10-29 12: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

只听歌,没看过书
发表于 2006-10-30 17: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村上春樹 、川端康成,其他的看得少,也沒留下太多印象 ~
发表于 2006-11-3 07: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田中芳树
发表于 2006-11-3 23: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的精华——最值得一看的日本三作家

许志翔

  做为一个人我必须付出劳动获取报酬以维持生存,因为我对于人生还有很多不理解的东西,我眷恋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而作为一个书评作者我必须不断的读书,读流行的书也读无人问津的书,然后把我的感受写给别人看,并且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口味,我的话必须做到有趣否则便是渎职。于是我必须把我内心所体验到的感觉,尽可能真实的表达出来,然后让别人用一种数学里解方程时常用的代入法来享受一段四肢宁静而思想却在一往无前的人生,这常常只有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因为书评毕竟属于那种消费量很大的快餐文化,对此我常常抱有强烈的遗憾,不过把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里去看,却又不失为一种忧郁的美。
  这里我想通过对世界文学里三个独特存在的介绍来说明人类在认识他自身这一点上是多么的义无返顾,他们就是我们熟悉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与村上春树。

  一、 脆弱而敏感的心灵

  记得中文版川端康成文集的主编在文集的序言中引用了一位家住安徽省岳西县美丽乡道中村一位农村青年来信中的一句话,我以为是迄今为止对川端文学最贴切最精炼的评价,他说“川端作品中有一缕缕氤氲首尾的凄凉,构成了含蓄的悲剧美”。而唯一能与之媲美的评价就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委员会在一九六八年的颁奖辞,也只有短短的一句:由于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是一个能够将人类最细微最短暂的感觉精确的描绘出来的作家,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与他相抗衡,因为他的一生都活在这样的感觉里,没有人象他那样用数百万字的篇幅反复描绘人类心灵中转瞬即逝的对于外界现实的不确切的短暂印象,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现实,可以说他构建了一个依靠感觉存在的世界,难怪人们奉他为新感觉主义的先锋。然而,作家笔下的现实没有一处不来自他自身的经历,正是因为那段孤单痛苦的童年生活才造就了川端康成的文学才能,培养了他用只属于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的能力。
  川端1899年生于大阪附近,他拥有一个因为孤寂而显得异常漫长的幼年,他两岁丧父,三岁又丧母,由祖父带大。到十五岁时祖父也去世,从此成了天涯孤儿,在一些亲戚家轮流居住,养成了经常静静的盯着前方的习惯。他在大贩附近读完小学和中学后去东京的名牌学校第一高等学校就读。192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他早期的作品散见于学生杂志上,1926年发表了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树立了文坛新秀的地位。
  川端文学中的很多篇目都带有自传文学的色彩,那篇著名的《名人》就是他作为一名记者的观战记,然而他到底是一名文学巨匠。看过《名人》之后,再回过头去想一想,现场观战的川端那双寂寞的眼睛底下隐藏着多么汹涌的暗流啊,那一刻的情景在他心中具有泰山一样的重量,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与眼神都在他心里掀起了滔天的巨浪。名人虽然坐在他眼前下棋,但是川端的眼睛可以看到他昨夜的点点滴滴的生活,甚至可以推测名人眼角的哪一条皱纹是昨夜刚刚长出来的,作为一名作家,川端无时无刻不在虚构着现实,在文学世界里他那种一叶知秋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这一点在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中也有体现。
  小说描写一个孤独的20岁的旧制高中生独自去伊豆旅行,在第四天时,天成山下起了雨,“我”遇见了一伙躲雨的江湖艺人,并且萌生了要让其中一个引起自己注意的舞女跟自己共度一宿的念头。然后,“我”又一次在一所温泉旅馆中见到了那个舞女,她正在为客人跳舞,这时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是“她会被客人糟蹋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度过了痛苦的一夜。第二天,艺人团中的一个男子来找“我”,我邀他去温泉洗浴,在温泉偶遇那个舞女。当时“我”被赤裸着来回奔跑的一个舞女惊呆了,男艺人告诉我,她就是我问起过的舞女——为了生存而被她的母亲打扮为成人出来跳舞的十四岁的熏子。后来我与这些艺人们结伴而行,并且深深的被他们的单纯、爽快所打动,尤其是熏子的清纯、烂漫与可爱令我感到一种悠远的哀伤,并且在这种纯洁的哀伤之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爱情,于是我被深深吸引,认为这一段日子是自己20年的生活中唯一值得将来追忆的生活。而当行至下田,分别的时刻终于来到,我望着含泪离去的舞女的身影,顿时感到头脑一片空灵,丧失了对时间的感觉,泪水夺眶而出。川端文学的爱好者都知道他在19岁时曾独自去伊豆旅行,并且与一伙艺人结伴而行,途中结识了一位舞女,名叫熏子。1922年,川端据此写成了《汤岛的回忆》,前半部就是有关舞女的回忆,后来他专门抽取这一段写出了《伊豆的舞女》,小说笔调清新飘逸,以风景如画的伊豆为背景描写了一段发生在青春期的朦胧的初恋,这段感情由于主人公之间独特的身份性格差异而具有了一种诱人的美,小说也一时成为青春小说的典范,并且被搬上荧幕,打动了所有日本青年的心。
  同样的做为16岁起就开始文学创作的川端康成,他的志愿是成为一名能自己养活自己的作家,因此从那时起他就时刻以一名作家的眼睛去看待现实生活,可以说20岁时的那段恋情在川端心目中从一开始就具有素材的味道,因此他的内心在驿动之时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丰富的阅读经验以及一些起码的现实经验告诉他这将是一段值得用一生去追忆的情感经历,而且其结果也只能是追忆,此时的川端就象活在一场电影之中,结局早已注定。所缺乏的就是如何达到这个结局的过程,于是川端那颗脆弱而敏感的心灵又开始了一场远征,短短的几天在他的内心具有了长城一样的长度,而每一分每一秒都具有的巨石一般的重量与厚度,需要用后来的上百天的孤独来支撑,因此从川端看见熏子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伊豆的舞女》这部小说的诞生,可以说川端康成与熏子是小说当仁不让的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说川端的一生都在独自设计着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他永远处于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状态,当你看到瘦削的川端独自一人端坐在角落里直钩钩的盯着远方的时候,你知不知道他正用那颗脆弱敏感的心去穿越冰与火的世界呢。

  二、 无可奈何的恐惧

  1994年10月13日日本媒体报道大江健三郎获得那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大部分日本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应该认真读一读他的作品,于是大街小巷都在兜售大江的小说,各国也在仓促之间组织翻译大江的作品。许多人在读了大江的小说之后,都有点如坠雾中的感觉,感到确实有点什么,但到底是什么呢,有说不清楚。这就是大江一再追求的小说精神所决定的,在这一点上他与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的追求是一条曾经十分荒芜的道路,世俗的阳光,使得这条道路上杂草丛生。
  大江是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日本人的代言人,6岁时爆发了太平洋战争,10岁时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青年时代热衷与读加缪、萨特、福克纳、梅勒、索尔/贝索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由于在东京大学的法文系就学过,因此曾经通读过萨特的法文原著,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然而与安部公房不同的是,大江对于存在主义文学的吸收大部分是文学技巧的方面,在他的小说中始终贯穿着人文理想主义,追求人类社会环境的改善,同时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对于日本传统的重视,一切思想感情、思考方式和审美情趣等都从本国出发。这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文体和语言是最日本式的。
  大江的文学理论始终围绕着“模特儿”这个中心语词,他认为如果要把握现实就必须有模特儿,通过模特儿我们就可以清楚的了解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发生作用的,这些模特儿的人生处境折射出现代人类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处境。从大江所广泛涉猎到的两个主题“战争遗害”与“核恐惧”我们可以隐约把握他的人文主义脉络,这个古老的文学传统在大江身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当它照射在日本国土之上时,全世界都将为之侧目。长崎、广岛的受害者畸形的身躯,仍然摇晃在他们的家乡,而他们的声音淹没在机器轰鸣的时代大潮之中,大江借城市游走青年之口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在《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在》中,通过脑功能障碍者光这个人物,描写核武器造成的悲惨后果。而在《个人的体验》这部近乎自传的小说之中,主人公鸟面临脑残疾婴儿的生死抉择——或听从情妇劝告,借黑市堕胎医之手埋掉病儿,或接受医院建议,为病儿施行脑疝气手术以拯救其生命——时,最终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这也就意味着,自己要同将会留下严重脑疾的儿子共度生涯,从而把个人的不幸升华为人类的不幸。大江成功的把局部的个人的遭遇放大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典型,塑造了“鸟”这个战后的典型,而这正是大江个人遭遇的变形,作为脑疾儿童的父亲,大江拥有有关脑疾儿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但如果没有对于写作的长期经验,是不可能创作出《个人的经验》这部被广泛接受的作品的。作者创造性的运用西方小说的技巧,在结构上将现实溶解在虚构的环境中,用作家的想象力去反抗主流意识对个体的消解,竭力捍卫边缘人生存的空间,让人们在迥异与日常的状态之中体验到自身的历史性的悲哀。如果说川端康成在稍纵即逝的感觉世界上建筑起文学堡垒的话,那么大江健三郎就是粉碎了人们对于外界的普遍认同,对现有文化作出关键性的质疑,并且用怀疑筑起了一座座堡垒,他们来源与过去的经历,也根植于想象的世界,是现代人对自身的反省。
  《个人的体验》常被视为关于人的“再生”的故事,但关于小说结局鸟和残疾儿共获新生的处理,却令人大为惊异。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即对这一结局提出过批评,这一事情后来甚至被大江写进另一部小说里(《写给那令人眷念的年代》)。在《个》中人物认识与行为二律背反式命题,通过鸟的突然转变,变魔术似的突然解消了。这恰恰是大江世界观上的特点所造成的,因为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大江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善恶矛盾,而且作为脑疾儿的父亲,责任感使他不能作出相反的选择,一方面是现代人对于残酷现实的逃避,另一方面是一个父亲对于自身力量的自信,勇敢如大江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做探讨,因为这是信念与责任的范畴,任何讨论都将削弱信念的力量,从这一点上说大江是个自信的盲从者,作为一个父亲他得到了应有的赞扬,而作为一个小说家他没有针对读者关心的问题付出努力。这个懒是大江为自己偷的,因此他没有对三岛由纪夫的批评做出回应。
发表于 2006-11-3 23: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随时会失踪的人

  在日本古往今来的作家群中,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他的作品提供了从性质上不同与过去人们所知道的日本的东西。川端致力与挖掘现代社会中残留的传统美的典范,大江健三郎是一个受西方人文主义及存在主义双重影响的现代日本人的典型,而村上春树是一个世界性的人,他的作品写的是日本人,却传达出了全人类对与现实的那种不确定的感觉,正如村上在作品中所言;对于我,现实是凑合的而不是绝对性的-----或许类似与这样的感觉:不存在的存在感和存在的不存在感。我以为这句话是打开村上文学所创造的梦幻世界的金钥匙,他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必然的副产物,是人对与机器的反抗,他的反抗在小说《舞!舞!舞!》之中就是跳舞,不停的跳舞!不考虑为什么跳,不要去考虑意义不意义,意义那玩意本来就是没有的。虽然村上嘴上如此说,但他却是对于人生的意义探究的最为长久的作家,贯穿他所有作品的一个情节就是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走叉了”。村上在作品中营造了一个与人们公认的现实相平行的另一个现实,也就是每一部小说都出现的那个幽灵般的“羊男”,羊男注定出现在主人公“走叉了”的那一刻,当主人公来到羊男所生活的哪个时间凝滞,冰冷孤寂的世界,却感到那里才是他的家园,外面的一切只留给他无尽的悲凉。
  村上求学時对学校沒什么好感,不过他特別爱看书,一有空就一头栽进文学作品的世界里。结果国語的成绩不錯。至于英語,村上一上高中开始阅读英文版的外国文學,他對自已的英文阅读能力頗有自信,不过这毕竟和考試不同,因此英文成绩在班上是中上的排名。村上还自嘲說,要是当时的英文老師知道我今天翻译了不少外国作品,大概会大摇其头吧。正因为如此,村上奠定了自己世界性作家的风格,村上认为每个人只要活了几十年,都会留下自己的记忆影像。差别只是在多数人是乱七八糟地放在心灵抽屉内,若请他们把自己的记忆影像整理出来,他们可能会觉得不知如何着手。而他的小说,只是把内心的抽屉一个一个打开,把那些应该整理的整理好,又把那些能让大家起共鸣的东西以文字表现出来,呈现给大家而已。因此,刚开始着手整理时,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会有什么东西跑出来。这种写作观点决定了《奇鸟行状录》这种极尽奇思妙想之能事的作品的诞生,在小说中31岁的冈田6年前结婚时养的 一只猫丢失后,怪事接踵而来。首先街道一个陌生女郎的电话,接着一个16岁的女高中生问他假如他喜欢的女孩是六指会做何感想,既而又有一个老者前来追述40年前蒙古边境的一口深井。更使他费解的是妻子的突然失踪,于是他下到邻居院内一口极深的枯井中沉思了三天三夜。一切在莫名其妙之中显得那么引人入胜,读者恍惚寄身与一个迷失的世界之中,我是谁,我是什么,人是什么这样一些看起来过了时的问题在这种时刻成为每一个读者发自内心的呼唤。小说始终笼罩在一种扑朔迷离的气氛之中,一方面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可以与《一千零一夜》相媲美,另一方面又一次证明了村上的观点,人类对与现实的了解其实仅仅限于对气氛的感受,真实永远与我们无缘。
  人的一生,有哪些人至死不忘呢?是那些在寂寥而漫长的两件事之间交界的时间里,与我们相依的人吧。在村上那部广为人知的《挪威的森林》里,“我”与直子、“我”与绿子、“我”与玲子之间的爱,热烈而忧伤,没有不可原谅的错误,只有不可挽回的失去,他们拥有的只是维系生存希望的类似于爱的那种静谧、忧伤而又转瞬即逝的对于气氛的感觉。“我”是大学寄宿院的学生,直子是“我”同学的恋人,同学死后,“我”巧遇直子,开始了一段必然发生的爱情,如水到渠成一般自然而无所牵挂。直子进入精神疗养院后,“我”又结识了同校的绿子,绿子宛如一切生机的源头,使我空虚的生活里处处开满了鲜花,然而“我”难以忘却直子,终于来到疗养院看望直子,从而接触到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并见到了直子的室友——大自己十多岁的玲子,在与直子短暂的欢聚之后,我又返回外面的世界,继续与绿子的交往。突然,有一天得到直子自杀的消息,我无法面对,遂决定四处旅游。归来后,突然玲子来访,又一次弹起过去熟悉的歌曲《挪威的森林》,一曲终了,玲子悄声道:“度边君,和我干那个。”“我”很奇怪,因为自己也这样想。事后,“我”给绿子打电话,想立刻见到她,绿子那边一阵沉默,感觉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所有的草坪之上”,良久,绿子问:“你在哪里?”“我”于是真的思索起来,“我在哪里?”“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地方呼唤绿子。”至此,如林少华所言,村上又抓住了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的心,奥妙就在与唤醒了他们那份沉睡着的憧憬,也就是男儿那糅合着田园情结的永恒的青春之梦。
  可以说村上的小说就扎根与他个人的梦想,有时甚至就直接来源于他那些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就是他年轻时梦幻世界的再现。作为已经50多岁的村上而言,这部小说将成为他自己的一座高峰,那份自由穿梭于世界两侧的潇洒从容随着时光流走了,剩下的只有洗尽铅华之后的安然了。然而,村上的脑子是非人类的,你不能保证他不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卷土重来,再带领大家“走叉”一次,前文所谈及的《奇鸟行状录》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怕只怕,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羊男”生活的世界,那样的话,村上随时会失踪在茫茫人海之中,象博尔赫斯所说“水消失在水中”,多年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它将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形式再现与现实之中,目前我所能猜到的一种就是“村上的突然死亡”,但这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了。
发表于 2006-11-3 23: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胡澎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在文学上有着广泛而历史悠久的交流活动。20世纪的一百年,中国对日本现代文坛表现出格外的关注,对20世纪初的中国而言,日本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起着影响和启示的作用。这100年来中国在译介日本文学上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另一次就是80年代至今的这20年的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两国的交流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几乎陷于停滞状态,中国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也经历了漫长的低谷。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带来了中日两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越来越广泛的交流。中国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在文学上的交流越来越活跃。大量日本作家、作品被译介到中国,两国文学界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和密切。这20年来中日文学的交流称得上是两国文学交流史上最生动的一页。本文是对8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简单归纳和总结,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文学交流成果的回顾。
  80年代以来中国发表日本文学的阵地主要有全国各家出版社以及《世界文学》、《译林》、《外国文学》等纯文学杂志以及综合性杂志、报纸的文学版面。研究日本文学的阵地主要是各个大学从事日本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各出版社从事日文翻译工作的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地方社会科学院系统日本文学的研究人员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译者的队伍老、中、青三代都十分活跃,老一代翻译家、研究者有李芒、叶渭渠、唐月梅、李得纯、文洁若、楼适夷、林林等。以林少华为带的中年一代翻译家是现今活跃的一支翻译队伍。另外还有一大批青年译者,其中有不少是曾留学日本的,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在日本生活的经历,能敏感捕捉日本文坛的新创作趋向,及时地将当代的作家、作品介绍翻译到中国。
  8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到80年代以前,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的思想由过去的保守和僵化转向开放。表现在日本文学的译介上呈多元化趋势,不简单以作家的意识形态作为译介和评价的标准,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多流派地尽可能全面地介绍日本文坛各类作家群体。90年代以来表现出对当代日本文坛活跃的作家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日本战后现代主义各流派作家的介绍和翻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二是对一些日本文学大家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全面,也各具风格。有的名作译本有数种之多,有的作家还出了系列丛书。例如,对川端康成的译介已经远不是止停留在他的《雪国》、《古都》等名著的翻译,还出版了他的散文、创作随笔以及关于日本学者研究川端的专著。这对于中国读者准确把握作家的整体风貌和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有着相当大的意义。三是90年代以来对日本大众文学越来越关注。这与日本文坛六、七十年代大众文学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日本文坛有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分,但60年代开始出现相互靠近和相互渗透的现象。70年代这一现象逐渐变得明显。大众文学在题材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较强的时代感、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使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另外,中国国内图书市场活跃,读者的需求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因素。大众文学拥有广阔的读者市场,是90年代以来日本大众文学在中国畅销的原因之一。四是对日本文学当代作家作品的译介越来越迅速,特别是对一些大众文学作品的译介几乎达到了与日本同步的程度。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从纯文学和大众文学两个方面来反映8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发表于 2006-11-3 23: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纯文学的译介

一)80年代以来对日本文坛几位大家的译介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他在将东方文学推向世界上起了重大作用。80年代以来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界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川端康成作品的译介工作。日本学者和刊物称赞中国译介和研究川端的成果“居于外国、包括欧美的川端文学的第一位。”11981年中国第一次出版了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古都》。1985年出版了《川端康成小说选》。1993年日本著名学者川端康成研究权威长谷川泉的《川端康成论考》翻译出版,对中国的川端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198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川端康成散文选》,选译了川端的32篇散文作品,让中国读者领略了这位优秀作家在散文上清淡与朦胧之美。同年《睡美人旅馆》也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川端康成集》出版,同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的川端康成文集。这10卷本的《川端康成文集》收录了川端的《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千只鹤》、《名人》、《舞姬》、《日兮月兮》、《浅草红团》、《山音》等小说,还选编了掌小说、散文和创作随笔。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川端康成在各个时期的创作倾向。1998年漓江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以《生为女人》、《东京人》、《少女开眼》、《河边小镇故事》、《再婚女人》、《雪国 古都》为题的川端康成作品集。

  三岛由纪夫:三岛由纪夫是国际知名作家,他的作品在西方的翻译率超过了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中国在1971年和90年代后半曾出现过两次“三岛热”。第一次“三岛热”是将三岛文学作为政治载体对他的作品进行批判一种思潮。70年代三岛由纪夫自杀后,他的一些文学作品如《忧国》、《奔马》被作为政治载体介绍到中国,供批判日本“复活”军国主义,《金阁寺》、《春雪》也被认为是“鼓吹军国主义复活”。 80年代他的一些作品如《爱的饥渴》(1987)、《金阁寺》(1988)、《深闺风流》(1989)等书被翻译出版。90年代初期,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界从历史的批评,美学批评出发来审视三岛文学,注重把握三岛文学的深层意识和美学主体,翻译出版了《爱的潮骚》(1992)、《弓月奇谈 近代能乐?歌舞伎集》(1994)、《春雪》(1995)等。1994年由唐月梅著《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传》是中国学者对三岛由纪夫这一复杂人物的研究和思考,对于读者正确把握三岛由纪夫这个作家及作品起了很大作用。199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三岛由纪夫文学系列,这一系列文集收录了他的《晓寺》、《奔马》、《假面自白》、《潮骚》、《爱的饥渴》、《午后曳航》、《忧国》、《仲夏之死》等小说。由于有了上述对三岛文学的翻译和出版作为铺垫,中国迎来了90年代后半,特别是1999年的“三岛热”。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心灵的饥渴》、《禁色》、《镜子之家》为题的三卷本三岛由纪夫小说集。同年翻译出版的三岛由纪夫的作品集还有《春雪》、《纯白之夜》、《恋都》、《走尽的桥》、《沉潜的瀑布》等。另外还翻译出版了《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集》。1999年可谓中国翻译三岛由纪夫作品大爆炸的一年。

  夏目漱石:夏目漱石是中国读者较为熟知的日本作家。1958年就已出版了《夏目漱石选集》。80年代初夏目漱石的译介开始大量涌现:《从此以后》(1982)、《心》(1983)、《门》(1985)、《三四郎》(1983)、《名与暗》(1984)(1987年另一译本为《明暗》)、《夏目漱石小说选》(1984)、《路边草》(1985)、《爱情三部曲》(1988)等。90年代夏目漱石的译作相比80年代有很大减少,基本上是他的名作的重译和再版。《我是猫》和《心》两部代表作在中国多家出版社出有不同的译本。
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他主张抓住现实的片段来解释生活的真实,从生活表面的伟大和美中发现平凡与丑恶。他的作品多选取平凡的琐细生活小事,心理和感情描写细腻。80年代以来,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集在中国相继出版,如:《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1980)、《疑惑》(1991)、《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1998)、《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1998)等。《罗生门》在中国拥有多种译本。1998年世界语出版社出版了《芥川龙之介作品集》,分小说和散文两本翻译介绍了芥川的创作。1999年《地狱之变》又被翻译出版。
井上靖:《夜声》(1980)、《敦煌》(1982/198 6)《北方的海》(1983)、《井上靖西域小说选》(1984)、《杨贵妃传》(1984)、《冰壁》(1984)、《一代天骄》(1985)、《海魂》(1985)《苍狼》(1986)、《爱的奏鸣曲》(1986)、《暗潮 射程》(1987)、《战国城》(1985)、《战国情侠》(1992)、《情系明天》(1988) ,1998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井上靖文集》,分三册,分别收录了《楼兰》、《 敦煌》、《 孔子》、《天平之薨》、《苍狼》、《异域之人》、《斗牛》等小说。

  大江健三郎: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日本即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获奖在中国掀起了“大江健三郎热”。大江健三郎受萨特存在主义影响,他创作的一贯主题是描写人在闭塞现实社会中寻找失落的自我状态和寻求生存的状态。他的作品有着浓重的政治影子,通过文对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发表见解,他对天皇制的批判、对核武器的反对赢得了中国读者的尊敬。1995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大江健三郎作品集》,其中包括《个人的体验》、《广岛札记》、《生的定义》、《死者的奢华》《性的人》、《我们的时代》等作品。199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包括《同时代的游戏》、《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青年的污名》、《人的性世界》、《日常生活的冒险》在内的大江健三郎最新作品集。1997和2000年《个人的体验》和《大江健三郎自选随笔集》分别出版,200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共三卷四册《大江健三郎自选集》。通过对大江健三郎作品的大量翻译,大江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世界的思考对中国文学创作和读者将会产生影响。
发表于 2006-11-3 23: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对日本文坛各种流派的译介

  80年代以前中国对日本文学的译介偏重在对无产阶级文学的介绍和战后派作家对战争的反思文学。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广泛反映日本工农大众的革命斗争,通过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对立关系,深刻地剖析了这些范畴对立关系的矛盾根源。以工农大众的生活和斗争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题材。代表作家有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为党生活的人》、《不在地主》等作品的介绍和翻译较早。德永直的一些作品是50年代译介到中国的,如《静静的群山》、《怎样走上战斗道路的》以及《德永直选集》等作品。80 年代以来他的《最初的记忆》、《没有太阳的街》、《冷漠中的安息》得到翻译出版。中国在80年代以前对日本战后派作家野间宏比较关注,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真空地带》,1958年出版了《我们是日本人》。他的作品重视表现战争的主题,描写侵略战争在人的肉体和心灵上留下的创伤,从各个角度挖掘青春、爱情、个性和幸福是怎样被罪恶的战争所扼杀和破坏的,从而探讨人的存在价值。
  近代以来,日本文学受到各种西方近代文学新思潮的洗礼,以日本传统文化为根基,形成了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无产阶级文学、新感觉主义、战后派、存在主义等风格迥异的文学流派。80年代以来,中国对日本文坛各种流派的译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唯美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张“第一是艺术,第二是生活”,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是唯美派的两个代表人物。1988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永井荷风的《舞女》,199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地狱之花》,199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永井荷风散文选》。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陈薇翻译的《永井荷风选集》,里面收录了永井荷风的四篇小说。该书于2002年被授予讲谈社第14次野间文艺翻译奖。对谷崎润一郎作品的翻译主要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如《春琴传》(1984)、也有译本为《春琴抄》(1991/1994)、《细雪》(1985/1989)、《拥抱家族》(1991)、《乱世四姐妹》(1991)、《阴翳礼赞》(1992),2000年又翻译了他的《恶魔》、《疯癫老人日记》、《饶舌录》、《痴人之爱》等。
  白桦派的主要成员有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志贺直哉等作家。白桦派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强调“调和”和“协调”。白桦派作家的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有武者小路实笃的《友情》(1984)、《母与子》(1989)等。志贺直哉的《志贺直哉小说集》,《牵牛花》(1981)、《暗夜行路》(1985)等。有岛武郎的《一个女人的面影》(1991)、《叶子》(1984)等。
  自然主义流派也是20世纪初形成的一种创作流派,岛崎藤村和田山花袋是两位代表作家。田山花袋 《棉被》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198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棉被》,里面还收录了另一篇小说《乡村教师》。岛崎藤村的作品主要是在80年代被翻译的。1958年《破戒》曾翻译出版,1982年和1997年再度翻译出版。1981年《家》、1984年和1987年《春》被翻译出版。
日本文坛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名目的现代主义流派,如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战后派、无赖派太阳族、荒原派、内向派、透明族等。80年代以来,日本各种流派,特别是现代主义流派被广泛介绍到中国,中国这一时期对战后日本各种流派译介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新感觉派是20年代中期活跃在日本文坛上的文学流派,他们致力于探求自我,用自我的信仰代替其他信仰,注重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重视形式和技巧,经常使用象征、暗示、拟人和夸张手法,追求新奇的文体和华丽辞藻。代表作家是横光利一。横光利一作品的翻译主要是在90年代。1993翻译出版了《上海故事》,2001年翻译出版的《横光利一文集》,四册书名分别为《春天的马车曲》、《家徽》、《寝园》、《商界家族》。另外他的《蝇》、《太阳》、《头与腹》等均被翻译出版。
  存在主义流派的作家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较有代表性,他们的作品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核威胁下,人在社会中存在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疏远的关系。安部公房是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家,被称为是极力要把日本战后文学和明治维新以前文学切断联系和极力把日本战后文学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紧密联系起来的作家。他的作品有不少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用象征和寓意的方法来表现现代人所处的孤独状态。他认为人一旦有所归属,就会丧失自我的存在。他的作品于1997年被翻译出版,收录到《砂女》、《箱男》、《他人的脸》三个集子,总称《安部公房文集》。
  无赖派作家有着反抗权威的意识,对生活采取自嘲和自虐的态度,专写病态和阴郁的东西,具有颓废倾向。无赖派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太宰治。198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斜阳》,另外还有一些作品被翻译。
  透明族是70年代中期一批更加年轻的作家登上文坛,他们不满足现有的社会秩序,也不服从现有的规章制度,又缺乏明确的理想和目标,行动上具有盲目性、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有着相似之处。代表作家是村上龙。他在24岁时发表处女作《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并连续获得《群像》新作家奖和芥川奖,发行量超过100万册,成为日本当时轰动一时的畅销书。“透明族”一说便是来自这篇小说。2000年他的这部小说在中国出现了译本。
日本是否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日本存在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共同的文学观就是强烈的创新意识,而最能代表后现代主义的作家是村上春树。
  1987年以来在日本文坛先后出现“村上春树现象”。他自1979年以其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群像新人奖”以来,陆续发表了《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象的失踪》、《奇鸟行状录》和《电视人》等以荒诞不经的虚构情节叠加而成的小说,并于1987年以《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迎来了他创作生涯中的高潮,在日本创下了发行量400万册的最高纪录。早在1989年《挪威的森林》就被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之后,《舞吧 舞吧 舞吧》(1991)、《青春的舞步》(1991)、《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992)、《好风长吟》(1992)等被陆续介绍到中国。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挪威的森林》在中国被翻译出版10年以后,突然空前地热了起来。在大学校园和互联网上,村上春树和《挪威的森林》都是热门话题。世纪之交先后翻译过来的有《奇鸟形状录》(1997)、《寻羊冒险记》(1999)、《象的失踪》(1999)、《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2001)、《1973年的弹球戏》(2001)、《再袭面包店》(2001)、《且听风吟》(2001)、《斯普特尼克恋人》(2001)等。2001年在中国的日本翻译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村上春树年了。村上春树的作品为什么能受到中国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喜欢呢?有评论家指出现今的中国社会同《挪威的森林》中所描绘的30年前的日本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人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人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生存压力。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的失落、孤独、空虚和怅惘这些情绪使以学生和青年为主体的读者群的阅读需求得到了满足。
发表于 2006-11-3 23: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对日本女性文学的译介

  日本文学史上的女性文学有三个高潮。平安王朝时期、明治初期和当代。平安王朝时期紫式部《源氏物语》和清少纳言《枕草子》第一次有意识地提出了大和民族的审美特质—物哀和幽玄,开创出了女性文学的光辉时代。明治时期的桶口一叶,与谢野晶子等女作家和女诗人活跃的文学创作形成女性文学的又一个高峰。浪漫派诗人与谢野晶子在她的诗中热烈歌颂青春的热情和奔放纯真的爱恋,讴歌人的本性,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第三个高潮期就是当代日本一大批中青年女作家群体。中国对日本女性文学的译介越来越关注。《源氏物语》丰子凯早有翻译,80年代、90年代至2002年均有不同的译本问世。周作人等翻译的《枕草子》被收入《日本古代随笔选》出版。
  近十多年来,日本女性文学十分活跃。日本青年女作家获得包括芥川奖在内的多种奖项,文学创作十分活跃。小川洋子以《妊娠日历》(1990)获得第104届芥川奖;多和田叶子以《狗女婿》(1992)获得第108届芥川奖;笙野赖子以《跨越时空的联合企业》(1994)获得第111届芥川奖;川上弘美以《踏蛇》(1996)获得第115届芥川奖;柳美里以《家庭电影》(1996)获得第116届芥川奖。日本女作家们批判性地向沿袭了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发起了挑战,进而尝试着对形成“神”、“国家”、“天皇制”和“家族制”的封建传统文化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和反思。中国文坛近两三年对当代日本女作家显示了强烈的关注。《世界文学》2000年第四期以专集的形式介绍了日本五位中青年女作家的作品,2001年第四期又刊登了日本7位女作家和一位当代女歌人的作品。
200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一举出版了一套包括10本日本女作家和10本中国女作家文集的丛书,堪称日本文学翻译中的大手笔。这套丛书介绍了两国女作家的最新成就。日本女作家丛书分别是津岛佑子的《微笑的狼》、柳美里的《女学生之友》、山田咏美的《床上的眼睛》、小川洋子《妊娠日记》、高树信子的《透光的树》、多和田叶子的《三人关系》、川上弘美的《沉溺》、笙野赖子的《无尽的噩梦》、中泽惠《感受大海的时候》、松蒲理英子《本色女人》。日本女作家的作品体现了日本女作家群对日本封建家族制和男权主义的批判,使中国的读者通过全新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当代日本的文化和生活,了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风貌和最新水准,同时也为读者全面了解中日女作家之间的差异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对日本大众文学的译介

  大众文学是以大众读者为对象的文学,是在大正时期随着报纸、杂志和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而形成的。日本大众文学狭义上是以时代小说为主轴,广义上通俗小说、推理小说、冒险小说、幽默小说、传奇小说、科幻小说等都包括在内。60年代以后日本大众文学随经济高速发展而出现了政治小说、社会小说、企业小说、经济小说、旅行小说等。当今的日本大众文学同电影、电视、录音等视听文化相结合的趋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大众文学同纯文学的接近,也就是纯文学走向大众化,大众文学走向艺术化。
  大众文学作家中,松本清张是推理小说家优秀的代表之一。他与只求逻辑趣味和故事惊奇的传统推理小说区别开来,使推理小说用日常生活的语言,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前人未达到的水平,开创了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新局面。早在1979年中国就翻译出版了他的推理小说《点与线》,而大量的对他小说的翻译则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松本清张的知名度与他的作品与电影的携手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砂器》、《雾之旗》等改编的电影在中国放映,很受中国观众欢迎。电影这一现代传媒对松本清张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他的小说被翻译出版的有《真与假》(1984)、《砂器》(1985)、《单身女子公寓》(1985)、《玫瑰旅游团》(1986)、《湖畔阴影》(1986)、《丽都孽海》(1986)、《人间水域》(1986)、《复仇女》(1987)、《女人的代价》(1987)《深层海流》(1987)、《女人的代价》(1987)、《孤狼》(1987)、《隐秘的黑手》(1988)、《私奔》(1989)、《情错》(1989)、《苍凉夜色》(1989)、《淡妆的男人》(1991)、《零的焦点》(1991)、等。至今中国读者对他的作品热情仍然不减,2000年他的作品仍被翻译出版,如《丈夫的怀疑》、《被玷污的书》、《女人阶梯》等。
  80年代对水上勉小说的翻译形成一个高潮。《越前竹偶》(1982)、《水上勉选集》(1982),《饥饿海峡》(1982)、《海的牙齿》(1984)《雁寺》(1985)、《五号街夕雾楼》(1985)、《红花物语》(1988)、《海峡尸案》(1989)等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90年代翻译出版的水上勉作品有《棒棒女郎》(1990)、《阿琴》(1991)、《泡影》(1993)、《人生架桥》(1991)等,1999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大海獠牙》。
  森村诚一的作品也很受中国读者欢迎。从70年代他的《人性的证明》(1979)在中国出版后,中国读者对他的名字就不陌生了。80年代以来对他的作品的翻译和出版更是源源不断。80年代出版的有《太阳黑点》(1980)、《野性的证明》(1981)、《人的证明》(1981)、《花骸》(1982)、《大城市》(1983)、《分水岭》(1983)、《魔鬼的乐园》(1984)、《腐蚀》、《野性的证明》、《情爱的证明》、《人的证明》、《孽缘》(1986)、《恶梦设计者》(1986)、《迷人的山顶》(1986)、《冷血舞台》(1986)、《谋杀从新婚之夜开始》(1987)、《虚幻的旅行》(1987)、《疑案追踪》(1987)、《死亡链条》(1988)、《罪恶的黑手》(1988)、《阴暗复仇记》(1988)等。90年代对他作品的翻译出版有《神赐的宴会》(1992)、《死亡陷阱》(1993)、《情债血案》(1993)、《新虹梦》(1995)、《私生子》(1995)、《订婚耳环》(1999)、《东京空港杀人案》(1999)、《高层的死角》(1999)等。2000年又有《栋居刑警的愤怒》等书出版,2001年《古怪的脸》在中国出版,2002年云南出版社出版了《情人关系》和《玻璃恋人》,群众出版社再次出版了《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人性的证明》。他的作品的再译及再版的量都很大,由此可知森村诚一在中国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
  渡边淳一是当今日本一位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他曾一度做过医生,后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小说曾获新潮同人杂志奖、直木文学奖和吉川英治文学奖。他的小说介乎纯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失乐园》在中国出版之前,他的作品翻译过来的有《光和影》(1986)、《外遇》(1989)、《红花》(1990)、《迷失的爱》(1992)等,当时在中国并无太大的影响。1995年9月1日开始,他在《日本经济新闻》连载长篇小说《失乐园》,引起巨大凡响,后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在日本掀起了“失乐园”热。1998年中国翻译出版了这部小说,随即成为当年的畅销书。此后,渡边淳一的作品被源源不断翻译介绍到中国。1999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爱如是》、《为何不分手》、《夜潜梦》、《雁来红》、《泡与沫》、《一片红》一套丛书,以及《秋残》。2001年《萍水》翻译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泪壶》和《我的伤感的人生旅途》。2002年出版了《遥远的落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日本风景画大师东山魁夷,他是一位有着极高造诣的艺术家,而且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写下了大量优美的画论散文。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融为一体,包含了对历史的思索、对生命的执着和对美的感慨。东山魁夷的散文在中国读者心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80年代翻译出版了《东山魁夷散文选》和《与风景的对话》,深得中国广大读者的喜爱。2001年由唐月梅主编的《东山魁夷诗文全集》有14卷在河北教育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共同出版,这是对东山魁夷散文、随笔、文论的集大成作品。优美的散文与作者创作的风景两相呼应,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
  80年代以来中国对日本文学的译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辉煌的历史时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交流鼎盛的时期。这20年来,日本文学在中国得到最深切的关注和最广泛的传播。中国的读者通过文学这一桥梁,不但了解了日本古代、近代和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状况、作家、作品,也更好地认识了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增进了对日本这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乃至对日本民族的理解。文学上的交流必将带来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发表于 2006-11-4 10: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啊本人对日语一窍不通
发表于 2006-11-5 01: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看80年代辽宁人民出的两本当代短篇集。
说是当代,其实多为50-60年代等战后作品。
发表于 2006-11-14 15: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漫画家当然也算撒
安达充 高桥留美子等都十分喜欢~小说零散的看过些~没什么体系~
电影方面么~岩井俊二的很喜欢就是了
发表于 2006-11-17 09: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知道个小林多喜二~当然还有川端~
不过他们的书基本上没怎么看过~
当然还有村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日文老歌论坛 ( 沪ICP备05038666号 )

GMT+8, 2024-12-4 17:06 , Processed in 0.01855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