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obbysu 于 2023-4-30 10:37 编辑
【专辑名称:家】
【演唱艺人:罗大佑】
【专辑语种:国语专辑】
【唱片制作:罗大佑】
【唱片编号:RD-1016】
【製作人:罗大佑】
【出版公司:滚石唱片】
【出版时间:1984年10月18日】
【专辑介绍:】
“这张唱片是比较矛盾的一张,一个想要离开家,又想成家立业的男人,最后又找不到自己的根,然后把自己归零重头做起,然后离开自己的地方再找到一个新的起点。算是结束也算是开始的一张唱片。”罗大佑如此阐述他的创作理念。
《家》是罗大佑的第三张个人专辑,也是他在推出了前二张专辑备受争议后延续以前风格写作的全新作品。为了配合“家”的主题,他在专辑中为《家》创作了两个版本,同时收录了《青蚵嫂》、《吾乡印象》等富有乡土亲情的歌曲。本专辑在罗大佑的整个创作生涯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结束了其“黑色革命”的音乐前期。
可以说,《家》是罗大佑所有原创专辑中水准最弱的一张。封面设计却是前三张中最精致美丽的)虽然里面也有几首很有名的歌,比如:《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所不能了解的事》、《家》(Ⅱ)(这一首主要是因为周华健的翻唱),但相对于罗大佑其他才气横溢、灵感四射的专辑来说,分量还是很不足的,象《Mysterious Eyes》、《耶稣的另一个名字》这几首歌,简直可有可无、无关痛痒。另外一首《超级市民》作为批判式歌曲,旋律油滑了一点儿,似乎有点抄袭或者说模仿BEATLES的《YELLOW SUMABRINE》(《黄色潜艇》)。
这张专辑的颓气似乎正预示着罗大佑正面临着创作以来第一次遇到的瓶颈,他即将出走、再积累……所以,这张专辑我也没有太多的话,大家多看看下面的自选集文案吧:
《罗大佑自选辑文案》解读:
《家》的发行,让许多人感到错愕莫名:原本被定位成抗议歌手愤怒青年的罗大佑,在这张专辑里显得温情而内敛,几乎完全感受不到他前两张作品处处可闻的悲壮气势。当时任职滚石企划经理的詹宏志说得很直接,《家》的创作可能更成熟,音乐可能更花钱,更精致,更动听,但是《家》的温情与保守,证明所谓的抗议歌手是十足的谎言。王明辉则认为,《家》里呈现的罗大佑应该是一种经过长期观察,思考环境跟人的依存关系之后所引发的一种心灵上的疲倦,那个时候他好像有一种急着要找到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的情绪。讽刺的是,向来被视为风格最保守的《家》反而是罗大佑专辑中送审未通过的歌曲最多的一张。
事隔多年,罗大佑对这张专辑的处境有更清楚的体会,他表示当时自己承受的压力已经超出所能容忍的极限,自己觉得有很多东西扛不下来了,也就是说自己想讲的话已经到了一个顶点。《之乎者也》和《未来的主人翁》掀起的风暴使他被冠上抗议歌手之类的头衔,甚至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同时遭到来自政府当局和党外势力的压力--前者嫌他不规矩,后者嫌他不够激进,《家》风格上的凸变,其实也代表着打破这个既定形象的企图。可惜当内在外在的矛盾都没有获得解决时,当时的罗大佑并没有办法独力从这个盘根错节的网络解脱出来。回头去看《家》,罗大佑认为这是一张企图跳出某个框框,却又受限于更大的框框;,以致仍然无法充份淋漓施展的一张作品。
《家》的音乐处理,的确是罗大佑迄今做得最精致,层次最丰富的一张,为了追求和前两张摇滚曲的不同质感,罗大佑亲自赴日聘请资深作曲家三枝成章为他编曲,专辑中大部分的歌是在东京录制的。《吾乡印象》八分多钟的曲子里加入了胡琴、月琴、把乌等传统乐器,层层叠叠的音效,细腻的编曲结构加上罗大佑吟哦式的唱腔,透露出和前作完全不同的企图;《青珂嫂》则是他首次收录的台语歌,都替这张专辑增添了一份贴近故乡土地的眷恋之情。《家Ⅰ》,《家Ⅱ》不仅诚恳地道出创作者内在的渴盼,也和前作处理爱情时低调抑郁的情绪大异其趣,是罗大佑专辑中首次出现明朗温暖,情绪诉求正向的情歌。浓郁深情的《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以及潇洒中掩不住落寞的深切内省之作《我所不能了解的事》,都是罗大佑炉火纯青的经典歌曲。而《超级市民》这首唯一对现实直接批判反讽的作品,反倒和整张专辑的基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张专辑出版之后,罗大佑终于认清他已经撑不下去,到了必须离开自己的《家》--台湾,远赴重洋让一切归零的时候了,这张专辑为惊天动地的黑色革命划下句点。那个让无数年轻人顶礼膜拜早已成为图腾的黑色身影,就这样不知不觉永
【专辑曲目】
01 吾乡印象
02 家(Ⅰ)
03 超级市民
04 青蚵嫂
05 家(Ⅱ)
06 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07 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08 Mysterious Eyes
09 耶稣的另一个名字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